8月1日,由中国版权协会微短剧工作委员会主办的“微短剧行业版权社会共治”主题研讨在安徽合肥举办。版权管理部门、行业协会以及微短剧行业从业者、学术研究者代表共同探讨了行业版权保护所面临的新形势与挑战。
根据中国版权协会微短剧工作委员会发布的数据显示,截至2024年末,微短剧行业的市场规模已达到504亿元,用户规模达6.62亿,其网络内容市场的影响力与日俱增。
中国版权协会理事长、十三届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阎晓宏认为,在微短剧的内容导向上,要建立正向激励机制,完善内部的审核机制;在确权授权问题上,要构建清晰规范的授权确权体系;在版权保护方面,要提升行业整体的版权保护意识,严厉打击侵权盗版行为。
目前,整个微短剧行业都面临着全新的版权保护挑战。“微短剧版权保护正面临智能AI侵权、传统侵权形式放大等新问题。随着市场规模的快速增长、智能治理门槛的不断提高,版权保护和维权成本也在继续增长,需要全行业共同努力。”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平说。
在研讨交流环节,红果短剧总编辑乐力表达了平台积极保护微短剧版权的意愿。乐力介绍道:“从去年开始,红果短剧对于精品短剧的制作和发行进行了重点投入,推出果燃计划。今年上半年,红果短剧已经上线了近六十部精品内容。”乐力表示,盗版等侵权行为是最容易伤害内容创作团队信心的一件事,他呼吁各大平台在版权保护方面加大投入,加强合作,促进行业向精品化发展。
在论坛上,中国版权协会微短剧工作委员会发布《关于强化微短剧领域“通知——删除”规则的工作指南》(以下简称《指南》)。中国版权协会微短剧工作委员会秘书长曾晋表示,发布该《指南》,旨在引导网络服务提供者遵守著作权法相关规定,履行好版权主体责任,畅通投诉渠道。下一步,工作委员会还将积极推动行业自律,引导微短剧制作方、平台方等主体自觉遵守版权法律法规,助力微短剧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。
END
往期推荐
(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)
《利剑·玫瑰》是由中央电视台、腾讯视频、北京中视雅韵文化传播中心联合出品,北京合理影视有限公司承制,李晋瑞执导,苏万聪监制,慧东编剧,迪丽热巴、金世佳领衔主演的涉案悬疑剧。
【拍片保】作为专业的影视保险服务商全程支持电视剧《利剑·玫瑰》的拍摄工作,为剧集提供专业全面的保障服务!
剧情概述
该剧以真实的公安打拐民警为原型,讲述了以警花邓妍为代表的打拐办“六人小组”在错综复杂的案情中,与犯罪分子斗智斗勇的故事。
精彩看点
1.真实案件改编,具有社会意义
该剧以公安部打拐一线民警真实事迹为蓝本,将婴儿拐卖、少女强迫卖淫、渣爹卖女等社会痛点案件搬上荧屏。剧中呈现的「招工诈骗」「假借送孩子回家」等拐卖手段,均源自近年公安部公布的典型案例。当观众看到夜总会里被灌酒的受害者泪痕、暗巷中被捂住口鼻的少女残影时,这些极具冲击力的画面不仅是艺术表达,更是对现实社会的警示。剧中穿插的「黄金救援三小时法则」「记住嫌疑人特征」等实用防拐知识,让剧集成为全民防拐的生动课堂。
2.刑侦专业细节的沉浸式体验
剧中案件侦破过程堪称「公安教科书」:犯罪地理侧写锁定嫌疑人活动范围、DNA比对技术突破陈年积案、跨省协查机制展现现代警务协作。
3.女性视角的创伤疗愈叙事
区别于传统涉案剧的冷峻风格,该剧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触构建「创伤-治愈」闭环。邓妍主导的「被拐者心理重建中心」里,受害者将寻人启事折成玫瑰的意象,暗喻绝境中的生命重生。剧中「团圆小馆」的设定更具深意:被解救者与失散亲人在此重逢,墙上的寻人启事最终化作团圆见证,这种「守望相助」的温情叙事,让剧集在揭露黑暗的同时传递希望。
电视剧《利剑·玫瑰》于2025年7月28日起在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、腾讯视频、爱奇艺播出,一起来看吧!
END
往期推荐
(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)
2025年,中国微短剧凭借轻巧形态、快速发展与日趋成熟的表达,正从流量工具转向内容核心——它不再是短视频与长视频间的"内容补丁",而是主流视听文化里的独立存在。
尽管仍需应对流量惯性下的质量、套路与价值观争议及监管,却已主动迈向"融合+精品"的结构性升级。这既是其步入时代视听艺术场域的"成人礼",也是在近7亿用户基础上,各方推动其主流化的必然。
六大维度见证结构升级
2025 年上半年,微短剧呈现 "速度放缓、质量提升" 的总趋势,具体可从六方面体现:
一是规模持续扩张,释放"结构性红利"。市场规模预计达 634.3亿元,超越电影票房,与长视频、院线电影共同构成三大主流视听支柱,跻身大众文化核心。行业进入"成熟-精品-产业化"阶段,平台竞争从"流量战"转向"内容战",不仅深耕都市、甜宠等传统类型,更开拓非遗、武侠、文旅等垂直题材;西安、杭州等城市争当"微短剧名城",推动产业链区域集群化。
二是用户覆盖全龄化,体验向"细分+多感官"升级。截至6 月,用户规模达6.96亿,占网民近七成,涵盖Z世代到银发族。女性仍是主力,推动创作聚焦"情绪价值"与"身份共鸣";中老年活跃度上升,"银发剧场"成新蓝海。同时,用户对视听、交互的要求提高,AI建模、弹幕共创等功能推动叙事从"线性爽感"转向"沉浸式体验"。
三是内容从"重套路"转向"轻命题"。过去"高反转+强爽感"模式退潮,现实关照与人文温度成为创作核心,内容从单纯情绪表达升级为情感、情怀传递。现实题材、女性成长等方向受青睐,形成"小切口、大共鸣"风格;"微短剧+"跨界联动非遗、文旅、普法等领域,拓宽生态边界。
四是平台竞合形成多元矩阵,推动价值重构。抖音、快手依托算法实现广泛覆盖,红果短剧以"免费+广告"实现商业闭环,爱优腾等长视频平台则借微短剧打通会员转化路径。平台定位清晰,竞争焦点从抢用户转向优化体验。
五是政策监管从"分类审查"走向"系统治理"。国家广电总局建立 "分类分层、备案编号、违规整治、AI 治理"机制,推动行业从粗放生长转向规范。2025年"五一"集中下架2000余部违规短剧,标志监管从点状提醒升级为系统治理,明确内容与审美底线。
六是社会影响从"内容消费"升级为"新质生产力"。上半年带动约64.7万个就业岗位,呈现年轻化、灵活化特点;"微短剧+"强化社会责任,助力公共文化服务与社会共识构建;同时加速出海,成为中国故事国际传播的重要载体。
作为视听文化"新物种",微短剧2025年已成为国家文化产业战略的重要部分,但也需客观认知其本质与发展路径。
其一,早期微短剧源于下沉市场,是 "网文视频化" 的产物,自带套路化、消费化基因,契合大众碎片化文化心理。2025 年的升级并未完全取代旧有模式,精品化将是长期过程。
其二,市场崛起吸引大量资本,引发"短长剧之争"。实则两者应"共荣共生",微短剧更需摆脱初级阶段,从影视艺术与文学中汲取养分,培育精品与品牌创作者。
2025年是微短剧的关键节点,在结构升级、精品化与国际化中迎来机遇。期待其在批评与引导下,走出一条世界新大众文艺的中国道路。
END
往期推荐
(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)